最近,一个客户给我写了一封感谢邮件,内容是:“至今请过数家顾问公司,只有你们的顾问最特别。你们很少关门‘造车’(在办公室做文件、做方案),而是‘泡’在现场,和公司员工一道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,许多长期困扰管理者的慢性问题都能够在他们的辅导下得到解决……”看来我们所倡导的“三现”主义原则得到了客户领导的认同。“三现”主义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。所以我们要求员工一定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,并且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客户企业的管理者。有这样一个事例可以说明“三现”主义的重要意义。某跨国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发出通知:“因产品中编号为‘X0001234’的零件出现短缺(采购漏订货),××生产线需要停线7天,7天后恢复生产。请采购部务必在7个工作日之内从日本购回(空运)此零件。”公司某领导和我们的专家看到通知后,对7天的停线心有不甘,电话通知生产管理经理和采购经理一起来到生产现场,查看造成停线的零件。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,原来短缺的零件是一条包装箱用的瓦楞纸加强筋,并不是什么复杂零件。根据大家的直觉,这样一个零件在本地应该可以买得到。厂长当场指示,采购部必须设法以最快的速度找本地供应商帮忙生产出来,同时要求生产管理经理协调技术部安排此零件的本地化采购。处理的结果令人满意,第二天下午便恢复了生产。事实说明,我们有些管理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,并没有遵循“三现”主义原则做事。事后,厂长召集各部门管理者一起,进行了一次生动的“三现”主义教育,要求管理者回去教育员工,不要期望坐在办公室里,面对着计算机解决生产现场发生的问题,而一定要到现场去,了解现物和现实,真正有效地帮助现场解决问题。再后来,此零件还实现了本地化采购,不仅采购成本降了下来,而且库存量也少了许多,一举多得。这个案例成了这家公司教育员工的生动教材。笔者拿来和读者分享,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遵循“三现主义”原则去面对和解决现场发生的问题,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。
再好的品牌规划都需要市场业绩来支撑,品牌塑造还需要配套产品、渠道、营销、团队等方面的建设。(1)产品规划。三黄鸡以整鸡为主体,满足市场鲜鸡需求。同时,大力发展大盘鸡块,探索调理大盘鸡块。培养鸡块消费习惯,在调理鸡块上做出调味技术的差异化优势,形成核心竞争力,进一步拉开同中小型纯粹屠宰商的距离。同时,发力中高端鸡肉养殖和销售,探索出合理的产品组合,如芦花鸡、天山草鸡等。(2)渠道管理。形成核心经销商团队,传递品牌认知,教会他们如何推品牌、如何卖品牌,通过“泰昆健康鸡”赚更多钱。同时,通过市场区域化、操作规范化、经销专业化,以及系统化的工具和培训等方式,提升经销商的经营能力和网点管理水平。(3)终端建设。从“人员要求、货品陈列、场地建设、销售要点”四大方向对终端建设、终端人员要求、终端管理等方向进行设计,为“泰昆健康鸡”渠道建设与完善提供帮助。(4)爆品打造。聚焦资源打造“泰昆健康鸡”爆品。品质打造爆品:品质让爆品超值、品质让顾客想买、品质形成好口碑,确定爆品组合后,应优先考虑爆品的尺寸、重量、大小、匀称度的一致性。爆品享有优先筛选的条件。政策打造爆品:让经销商愿意卖、主动推。促销打造爆品:设计具有诱惑力的促销政策,让消费者想买、愿意买。推广打造爆品:聚焦资源推广爆品,提高爆品的知名度,传播爆品的核心价值。所有物料推广内容和图片:在以产品核心价值为主导的同时,聚焦爆品推广。激励打造爆品:销售激励上重视爆品,让营销人员愿意卖爆品,愿意推爆品,时刻关心爆品。管理打造爆品:高层在销售管理、目标跟踪、绩效核时重视爆品、关心爆品,关心爆品的品控、产量、推广、销售情况、目标达成情况,多对爆品提要求、多看爆品数据。最后,所有工作规划告一段落,但让项目组放心不下的是团队。新疆发展相对落后,在营销技能和理念上,虽然他们在新疆很优秀,但比起内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。因此,项目组成员花费一个月的时间,就开发和管理渠道商、帮扶和提升渠道商相应技能和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培训,并最终形成《泰昆食品公司营销操作手册1.0版》,希望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升级,形成2.0、3.0版。手册涉及了大量的营销知识和工具:①经销评估工具。②谈判工具(讲清楚、问明白、算效益、做比较)。③目标管理六步法。④经销商月度经营分析工具。⑤经销商营销规划工具。⑥网点维护7个要点、8大技巧、8步法。⑦样板市场打造流程。⑧商超终端管理5看、8问、4查、9要素,以及组织类渠道六步聚点营销模式、4项工程等,既偏培训性又具实操性。手册主要围绕两个核心开展:一是开发和管理渠道:市场布局、渠道模式、渠道选择、渠道开发、渠道管理、目标管理、个人能力提升等。二是帮扶和提升渠道:零售类渠道提升,整体营销规划、网点建设、网点维护、样板市场建设、商超体系管理等;组织类渠道提升,组织类渠道营销五个核心、六个据点模式、策略组合。
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写这个话题似乎不合时宜。这个时代的确被互联网,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给颠覆了,2014年已经明显地感受到了周围人的变化,感受到了人们生活、消费方式的改变。但是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人,也能够明显感受到其中的泡沫。所以,还是想还原一下营销最基本的元素,练好基本功,参与到新工具、新体验、新模式之中寻找机会,一战而定实现它,以应对这每天都变化的时代。今天笔者就是在互联网+、Uber+的环境中,重新还原一下营销的基本动作。1.关于品牌品牌即认知,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同样适用。在这碎片化的媒介环境下,如何让人们一下子就记住你叫什么名,长什么样,能够提供什么价值呢?这就是笔者提出的超级认知。其实品牌的价值就是让消费者降低选择的成本,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,其关键就是让消费者一下子就记住、熟悉你。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不可思议的销售力。如何第一秒钟就被记住,感觉熟悉、亲近呢?就是将消费者熟知的文化、图形、消费经验等嫁接到品牌上。让消费者一眼就觉得熟悉、亲切,像见到老朋友一样;一下子就能记住,因为那本来就是他们记忆中的东西;一下子就能产生共鸣,因为那正是他想要的理由。于是,产生了购买冲动,尝试购买,并记住了你最基本的“特征”。2.关于产品实际上企业的整个运营都围绕着产品,可见其重要性。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,任何一家拥有足够大销售额的企业都有一类核心单品,就像茅台的飞天、五粮液的水晶普五都是品牌的代表产品;一个品牌在区域市场的表现也是同样会有核心单品,比如,衡水老白干在石家庄市场靠十八酒坊的8年陈酿,白云边在武汉的主流产品是12年陈酿等。产品的关键是其自销力,即能够在终端实现与购买者沟通的强大能力。在《招招见销量的营销常识》中笔者提出:产品的本质是购买理由+使用体验。也就是说,首先提炼购买者选择的理由,不仅仅是卖点,这个理由要能够说动购买者。有个品牌的香菇酱说它“300粒香菇,21种营养”,这个理由好不好呢?的确很好,但是不符合消费场景,笔者调查许多终端,动销不好。所以,购买理由的关键不是好,而是能够说动其尝试购买。解放战争时期,四野的部队里,罗荣桓政委讲完话之后,大家鼓掌说:“罗政委讲得真好”;林彪讲完话之后,大家说:“走,我们打仗去”。这就是购买理由的差别。“孝敬爸妈,脑白金”虽然恶俗,但是有效,在人们想买东西时首先想到;“不腥不腻草原鸭,大厨推荐它”,在人们买鸭子时能够有效打消他们怕腥、怕腻的心理因素而产生购买行为。另外,产品要从开发的时候就要设计使用体验。这就要我们清楚产品在品类中的基本用途,如白酒,它是社交的工具与道具,开发白酒产品时,就要从这两个角度去下功夫,去还原场景、设计场景以达到社交工具与道具的目的。其实,在营销中,我们致力于开发好卖的产品,就是充足的购买理由。如直达痛点的功能或体验,或仪式,一句说动顾客的口号,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产品包装等。产品品质视觉化,产品开发与体验故事化,产品流行有小名,是产品流行的三个切入点。3.关于包装设计包装设计之所以单独拿出来说,是因为企业在这上边交的学费最多还浑然不知。很多人都把包装设计当成艺术设计,实际上包装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。解决什么问题呢?它要解决产品在终端跳出来的问题,解决在没有促销员或导购员的时候说动购买者购买的问题,解决品牌资产积累的问题,当然还要兼顾运输问题、质保问题等。所以,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包装设计,作业方式也就完全变了,美不再是首要条件,而是从货架角度考虑如何跳出来。可能用色是首选元素,其次就是清晰的产品定位与话语体系,想明白购买者为什么买这件产品,文案与设计自然呈现。再一个就是设计风格与图形,一方面要嫁接老百姓熟悉的图形,迅速与购买者拉近距离,像见到老朋友一样;另一个方面要有记忆点。当然,包装设计也要做得漂亮,不过要在先满足上边条件的前提下,这样的包装才可以降低营销成本。4.关于传播好的广告传播就是让人看了就想买,并像粉丝一样帮你去传播。鼓动购买,发动使用者帮你去传,让产品、体验、仪式、粉丝等都成为企业传播的自媒体。合格的广告一定要有品牌名、购买理由和购买指令。“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”不是好广告,“人头马一开,好运自然来”却是好广告。用消费者的语言去说动消费者才是正道,丢掉你的“专业术语”。重复是传播永恒的法宝。全面媒体化,一切皆广告,要把品牌与消费者接触的每一个触点都当自媒体去设计,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本法则。   5.关于渠道这是营销要素中经常被创新和颠覆的要素,几乎每一次营销变革都从渠道入手,产品、价格和传播似乎成为固定元素,即便有创新,却难以成为颠覆性的创新。在互联网+的时代,O2O、电商、微商几乎都是渠道的颠覆。其实在研究Uber的过程中,它通过技术建立价值连接平台,将社会闲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,与人们的刚需、高频需求或饥饿式的需求建立连接,也是对渠道的一种颠覆。从这个角度说,渠道的本质就是价值的连接与传递。无论是线下的渠道运作,还是新环境下的互联网+,都可以找到创新的突破点。关于移动互联的突破,我们只能参与其中摸着石头过河,这个领域没有专家,没有经验;在传统线下的渠道运作与根据地市场的打造,还是强烈建议您好好读一下《招招见销量的营销常识》。刘文新,奇兵奇胜营销策划公司总经理,《奇兵兵法》操作体系创立者,知名品牌专家、营销实战专家,清华大学特聘营销讲师。十余年的营销实战赋予了他丰富的市场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,他创立的《奇兵兵法》实战理论,以直达本质、降低成本、招招见销量为核心,“60分战略”“超级认知模型”等受到了业内人士和企业的一致认可,为近百家企业带来销售巅峰,曾为企业实现了从700万到10亿元的营销奇迹。著有《招招见销量的营销常识》等。
毛小蒙:那天,我与庞欢一起接待客户,我主要工作是给客户端茶递水,送资料之类的,我有时间就观察她运用了哪些销售技巧,我也想学一学。有一对老夫妻顾客她跟了很久,前期电话沟通好几次,也到店铺来看过两次,很喜欢一款金花米黄的瓷砖。马上就要成交了,没有想到这次老两口把设计师带来了,设计师说这款不好看,双方交涉了一会,老太太认为设计师说得有一定道理,而老大爷没有表态。这时候,庞欢对设计师说:“你认为我们这款砖铺在地上效果不好,这是不可能的,我在这里卖5年的砖了,这款产品我不知道卖了多少,没有一位顾客反映效果不好的。”回头又对老太太说:“大娘您放心,如果这款砖铺在地上有任何问题我负责到底”。我听了这话差点笑出来,还好我当时拿着一个本子挡着嘴咳嗽了一下,躲过去了。庞欢来我们店铺一共才一年半的时间,怎么可能卖那款砖卖了5年呢?熊老师,您说这不是忽悠人吗?熊老师:那庞欢销售成功了吗?毛小蒙:当然,后来老爷子说话了,他们认为设计师一直说我们的产品不好,推荐其他产品,可能与其他厂家有猫腻,所以就不采纳设计师的建议。而设计师好像也被镇住了,没有说什么。熊老师:你知道为什么吗?这不是骗人,这也不是技巧,我给它起一个时髦点的名字叫“移情大法”,我今天送给你的第二句话:“销售是信心的传递和热情的转移”,任何时候,信心都是产品销售的原动力,没有信心是销售不出去产品的,客户在购买产品前对产品是不了解的,是害怕的状态,而产品本身又是无情的,顾客要通过你这个鲜活的人物来体验这个产品,而你对产品的信心有效地传递给顾客时,顾客对产品也就有了十足的信任,他才能决定购买产品。这是销售的第二层境界,当你把自己卖给顾客时,他信任了你这个人,当你用你的信心和魅力把产品鲜活地传递给顾客时,顾客就一定会在你这里购买这个产品。这个过程如下图所示:图1-1用你的热情让顾客产生冲动我再讲一个《卖辣椒》小故事,可以帮你理解:卖辣椒的人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,“你这辣椒辣吗?”怎么回答呢?说辣吧,怕辣的人马上走了;答不辣吧,也许人家喜欢吃辣的,生意还是做不成。有一个方法是把辣椒分成两堆,有人要辣的就说这堆辣,要不辣的就告诉他那堆是。而有一位卖辣椒的大姐不这么做,她的方法很特别。一个买主来了,问:“辣椒辣吗?”卖辣椒的大姐很肯定地告诉他:“颜色深的辣椒辣,浅的辣椒不辣!”于是,买主信以为真,挑好自己喜欢的,付了钱,满意地走了。不一会儿,颜色浅的辣椒就所剩无几了。又有个买主来了,问的还是那句话:“辣椒辣吗?”卖辣椒的大姐看了一眼自己的辣椒,信口答道:“长的辣,短的不辣!”果然,买主就按照她的分类标准开始挑选。这轮的结果是,长辣椒很快告罄。这时剩下的都是深颜色的短辣椒,这位卖辣椒的大姐还能有什么说法?当又一个买主问“辣椒辣吗?”的时候,卖辣椒的大姐信心十足地回答:“硬皮的辣,软皮的不辣!”被太阳晒了半天,确实有很多辣椒因失水变得软绵绵了。你从中悟出点什么没有?销售没有一定之规,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怎么卖,这位大姐卖的是辣椒吗?卖的是自己的信心、热情与智慧,而不是在骗人。所以销售的真经是这样的: 1.生客卖的是礼貌;2.熟客卖的是热情;  3.急客卖的是效率;  5.有钱客户卖的是尊贵;  7.时髦客户卖的是时尚;  9.豪客卖仗义;  11.享受型客户卖的是服务; 13.挑剔型客户卖的是细节;15.犹豫型客户卖的是保障。4.慢客卖的是耐心;6.没钱客户卖的是实惠;8、专业客户卖专业;10、小气客户卖利益;12.虚荣的客户卖的是荣誉;14.随和型客户卖的是认同感;  这些方法都不是卖产品本身,而是人的感觉,人的认知。你卖的是一种感觉,顾客感觉到你是符合他要求的认知,他就会购买你的产品,一个顾客对你的认知是淳朴与实在,如果你能把这个卖给顾客,顾客自然会购买你的产品!你明白了吗?毛小蒙:我明白了,跟谈恋爱差不多,我如果喜欢一个人就会愿意陪他吃饭、聊天、看电影,他说什么都同意;他如果也喜欢我,就愿意为我买玫瑰花、礼物、IPHONE6;我们之间有信心又有热情,对吧!熊老师:对,这方面我应该向你学习,不过我没给我老婆买过东西,她也嫁给我了,那又是什么呢?毛小蒙:噢,那应该是传说中的“真爱”吧,哈!哈!熊老师:好了,不闲聊了,你还有什么问题吗?毛小蒙:问题没有了,只是有一个现象我觉得比较奇怪。熊老师:什么现象?
总想写本让人大彻大悟的书。可惜,我自己还迷糊着呢。只好拿自己开刀,为读者报仇。在网络上,这叫自黑。我跟年轻人学,却没人家的勇气,就做做样子。看前几本书的情形,我的读者都是天才。天才稀缺,我的发行量自然也不大。为了天才,不赚钱也要写。天才所以成为天才,是能够由此知彼、无师自通,最后让大家沾光。老仲的书,写得再烂,也会对天才有启发。这是有例证的。我至今没发财,向我认真咨询过的客户和学生,却都发了大财。有人调侃说,成全别人是老仲的天赋。这还真不是吹的。同样,我是否开悟不要紧,重点在于,很多人能利用我开悟。只要开悟,就有基本的智慧。这便能深度认知自己,在洗脑时代坦然发展。何以为证?本书是也。我在三娘湾只住了九天,就有那么多生命感受。我师父在九华山东躲西藏,野生了九年,会淬炼出什么样的灵魂?每次想到这里,我就感到了自己的愚蠢和无知。我们都被生境围困得太久。天才的数量,应不在少数。按宗教说法,谁不是天才呢?至于书,是普通人写给普通人的。但愿,读者们能够基于自然的视野,不断认知新的生境。现代社会,人人都有文明病。我的书,只是药引子。我没有药。写下很多平庸的文字,纯属向读者讨口饭吃。诸位捧场。后会有期。仲昭川2016年中秋于北京通州
提问是最便捷的互动方式,在课堂上可以随时随地发生,看上去很容易,实际操作时并非如此。有时提问比答案更重要,尤其是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比较困难。想一想:请识别哪些是否开放式问题?A.​ 通过此课程你有哪些期待B.​ 哪些课程内容是你关心的C.​ 对于今天的课程你有哪些建议D.​ 如果下次上课,你还会来吗显然ABC三个选项是开放式问题,而D选项是封闭式问题。问题通常可以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。开放问题通常没有统一的答案或者标准答案,而封闭式问题会有明确的选择。相对于学员来讲,开放式问题看上去容易回答,但回答好不容易;而封闭式问题看上去较难选择,但回答起来会容易。开放式问题有三种问法:一是过去式问题、如何式问题和未来式问题。在实际教学和沟通中,少用或不用过去式问题,问过去式问题有指责和追责之嫌,不容易建立信任和良好的沟通氛围。多问如何式问题和未来式问题,容易让学员面对现状和迎接未来。如图3-12所示。图3-12开放式问题分类过去式问题,比如:​ 当初你为什么这样做?​ 当初做出那样的选择,你是怎么想的?​ 你为什么不这样做?如何式问题,比如:​ 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?​ 为了实现某个目标,你将如何做?​ 你将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?​ 如何取得你想要的结果?​ 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?​ 如果最有经验的员工向你提出忠告,他会建议你怎么做呢?​ 如果费用是问题,你会如何做呢?未来式问题,比如:​ 你希望未来达成的结果是什么?​ 下一步你准备如何行动呢?​ 您的目标达成以后会是怎样的?​ 如果你持续这样行动,三个月之后会有什么不同?​ 当你退休的时候,你会怎样看待这个阶段的变化呢?你会告诉现在的你什么呢?开放式问题:应用场景:在建立联系时,引发思考和讨论时均可使用开放式问题。活动过程:一是列举课程主题、课程目标、学员、课程结果、生活等相关的开放式问题。二是请学员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回答。三是请学员找到选择同一个问题的学员进行交流。四是培训师为学员创造一个分享的机会。分享的内容为:通过问题的回答和交流,从中发现了什么?通过分享强化对概念的理解。核心理念:有参与就有认同。基本原理:没有人愿意与自己的观点作对。以下是笔者在五四课程设计开发工作坊中使用的一个开放问题活动:请学员选择任意一个问题与身边的伙伴进行交流?​ 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学习经历是什么?​ 我体验过最难忘的教学活动是什么?​ 如果有人问我对此次学习期待,我会说……​ 我最喜欢的一位培训师是谁?为什么会是他,而不是别人?​ 授课效果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​ 我的课程设计开发代表作品是什么?​ 我最难忘的一次授课是哪一次,为什么这么难忘?​ 我最得意的一篇文章是什么?​ 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书是什么?好在什么地方?​ 如果我有时间,最想设计开发和分享的一门课程会是什么内容?触类旁通:每位学员选择自己感兴趣问题回答后,可以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或相邻两个人进行交流,也可以是各小组分别选择一个共同的话题交流和研讨。交流研讨后,不一定需要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回答,学员参与了回答开放问题的活动,各种连接便自然而然发生了。无论采取何种互动讲解的活动方式,这个环节的主导者是培训师,主角是学员。培训师基于让学员学会相应的知识和技能,培训师要做什么,学员要做什么,进而让学习有效发生。互动讲解时,培训师首先应用激活右脑的体验活动激活旧知,建立与新知的桥梁,让学员建立对概念的感知和认知,如体验活动、视频观赏、培训师讲解、案例分析、问答活动、辨识活动等。应用激活左脑的活动理解新概念,如互动讲解概念、学员阅读、学员阐述、学员讲解概念直接相关的学习活动。